一、县情概览
1.长阳概况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鄂西南武陵山区东沿、长江和清江中下游、宜昌市城区西南部,正好处于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从80米至2200米;距武汉320公里、三峡机场32公里、长江水运码头红花套28公里,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318国道纵贯全境;国土面积342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万。
2.长阳特色
(1)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长阳既有土家族发源地和农村合作医疗发源地两张历史名片,又有“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大病关爱壹佰基金两张民生名片。荣获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发展民族教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全省双拥模范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全省园林城市等称号,被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县。
(2)山川秀美、风情浓郁。有以清江画廊为轴线的5A级风景区,还有土家族的发祥地武落钟离山、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方山、久负盛名的盐池温泉、天柱山道教圣地等旅游景点。
(3)资源丰富、物种繁多。长阳正好处于江汉平原向西部高原的起坡地带,拥有水、矿藏、生物等优势资源:隔河岩、高坝洲两大水库有近40亿立方米的库容;已探明的矿藏有30余种;动物1000多种、植物3000多种,其中有金钱豹、蟒、红豆杉、珙桐、银杏、苏铁、水杉等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4)发展迅猛、前景广阔。十四五”时期,长阳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围绕“靠拢宜昌、绿色发展、争当示范”总体要求,努力将长阳建设成历史文化名城、绿色发展强县、幸福美丽家园,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区、国家健康促进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长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学校概况
1.性质与体制沿革。长阳职教中心是一所公办中职学校,始建于1985年,历经8次调整后,2011年暑期定型为单一的中职学校。2002年登榜湖北省重点中职学校,2010年荣升国家重点中职学校,2011年晋级湖北省示范中职学校,2012年9月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第三批建设单位,2015年底通过省级验收,2019年初正式晋级。
2.教师与职能部门。现有在岗教职工 258人,其中专任教师198人,高级教师45人(含正高级1人),特级教师1人,市级双师型教师 100人,校外兼职教师 26人。校长1正4副,党委书记1正1副,内设党政办、督导创建办、安全办、招生就业办、教务处、学工处、总务处、培训处8个职能处室、工会、团委以及4个专业部(机电、计算机、幼儿保育及旅游综合),另设财务、信息、心理健康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国家开放教育、资产管理及社区教育指导7个中心,内控体系扁平高效。
3.学生与专业建设。校内60个教学班,约2700名学生。共开设9个专业(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幼儿保育、旅游服务与管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检修、作物栽培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 2个,国家级示范专业点1个。拥有省市县三级6个名师工作室,宜昌市中职计算机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第9届中心教研组组长学校,湖北省中职机电专业、旅游(酒店)服务专业副组长学校。
4.校园与实训条件。校园占地93284平方米,构筑面积78924平方米,净资产约1亿元。内设机电、旅游与酒店、计算机、幼儿保育、民族体艺、作物栽培、电工7个实训中心,校外17个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备总值2022万元,工位1832个。纸质图书3.5万册,电子期刊50种,信息化教学资源3TB。公共实习基地正在建设中。
三、文化体系
1.核心文化:德知能
2.办学理念:内涵立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
3.办学目标:立足本土、东承荆楚、西启武陵、示范全国
4.“三有”育人路径:就业有技能、升学有途径、发展有基础
5.“四全”育人模式:全纳理念、全员服务、全程跟踪、全面提高
6.三线就业网络:市内,华中,京津、珠三角、长三角
7.实习就业规划:上岗四步走,就业三条线,合作两措施,育才一目标
8.专业建设方向:面向市场设专业、面向专业开课程、面向岗位育人才
9.“一主两翼”发展思路:以学历教育为主,产学研一体和社会培训为两翼。
10.现行办学策略:大赛增值、硬件赋能、队伍培优、专业提质、入列千校。
四、办学业绩
“十三五”以来,长阳职教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固本强基,守正创新,全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多元化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类型教育正在逐步深入人心。
1.综合办学效益得到新的提高
主动适应新的招生与就业形势,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连续多年中职与普高招生规模保持大体相当(2016年秋始,招生规模稳定在1000人左右),县外招生规模逐年增长,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各类技能型人才,本地就业率逐年提升,缓解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紧张状况。
2.服务经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大县、生态文化旅游名县、新型工业强县”战略布局,在常年开展校园技能等级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协助部门员工素养提升,积极开展国家开放教育,认真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学校逐步成为企业聚焦点;同时热情走出校门,广泛开展各类公益培训,走进乡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让农技知识走进田间地头,让旅游知识走进沿线景点,深耕茶叶产学研基地,央视13套“走进乡村看小康”专题栏目播出;积极配合社区基层治理,优质完成精准扶贫攻坚后,续接乡村振兴工程,《学习强国》予以报道,荣膺宜昌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功集体。
3.思想政治建设形成新的特色
坚持党建与业务有机融合,推进学校党建规范化建设;学校党委加强对支部的精细化管理,充分调动支部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构建党委主导、支部主体运行机制,坚持“一支部一特色”思路,打造支部特色亮点。已基本形成党建引领、团委主营、学工主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学工处和各专业部继续优化“1+5+N”学生德育工作模式,形成了长阳德育工作新的特色。
4.提质培优行动取得新的进展
积极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着力理念更新,科学构建德育为先、能力为本、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课程体系,努力探索适应新兴产业、新型职业和新岗位、新技术的校本课程;积极与宜昌3所高职院校联合开展“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着力探索国家首批Web前端开发,计算机专业开展数字影像处理职业技能课证融通建设,机电专业进行数控车、铣职业技能考核站点建设,旅游与酒店服务专业组织餐饮服务管理职业技能师资培训,学前教育专业筹备幼儿照护1+X考证;起草并落实《专业标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修订9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部分别举办技能大赛,五大骨干专业主动对接市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逐渐形成专业群和产业链;削减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增设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在计算机、机电专业已成功申报市级三星级专业之后,旅游服务与管理、现代农艺技术、学前教育3个专业积极申报星级专业评定;张宏彬计算机应用名师工作室作为宜昌市所有中小学的唯一代表,入选湖北省50个名师工作室;在计算机应用立项市级教学创新团队、《幼儿教育学》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之后,机电技术应用、幼儿保育、思政三个创新教学团队和一个名班主任工作室获市级培育立项,一个德育特色案例、一个思政示范课堂获市级认定;两名教师通过市专业负责人认定,副校长覃守生被推荐为第11批特级教师和湖北省中职第五届电子专业教学研究中心组副组长,张宏彬和李向阳分别为湖北省计算机和旅游服务专业教学研究中心组核心组员;张宏彬老师主编的《Auto CAD 2014实训教程》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精品课程《平面创意设计与制作》在高教社智慧职教平台成功上线;3个国家级课题结题并获奖,10余个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正在推进,连续被宜昌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表彰为“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5.学生多元发展得到新的突破
通过长期探索,初步形成了“就业有技能,升学有途径,发展有基础”的成长路径,“立德为先,强能为本,他成功人生”的育人策略。
近5年来,始终坚持大赛和高考两手抓,成绩连年创新高,大赛方面共获得70个市赛一等奖、54个省赛一等奖、3个国赛一等奖,综合成绩全省第一;技能高考本科上线人数每年突破百人,位居全市全省前十,问鼎荆楚大地行业翘楚。
每年举办“一节一赛”,注重活动育人,在市县两级文艺展演、田径和球类运动会等文体赛事中屡获佳绩,为长阳职教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6.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新的业绩
以“两学一做”“两学一跟”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为依托,开展党员、群众教育和实践活动,实效性逐步增强;学校工会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氛围;学校团委充分发挥德育职能,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现青年学生的青春风采,展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加强实践总结,强调“知识改变命运”,突出“技能成就人生”,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积档次,构筑集标识、精神、环境、制度、行为、课程“六位一体”的完整文化体系,形成切合中职学生特点也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核心文化——德知能文化,校园文化品牌初步形成。
积极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创建“三进三促”体系,坚持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工艺进车间、民族体育进课堂,促进校本课程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充分利用长阳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发掘、创新文章,民族体育、民族歌舞、民族工艺、民族文学4大民族文化品牌更加闪亮,民族文化社会影响力全面发挥,2017年底荣膺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十佳示范学校称号。
7.发展环境得到新的改善
外部环境:学校注重学习领会各级职业教育文件精神,以文件政策为依据,加强政策争取,积极化解债务压力;主动向上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做好争取工作,积极整合全县社会培训资源,丰富社会培训项目,社会培训效益有所增强;坚持互惠双赢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积极考察合作企业,充分利用校企优质资源,不断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内部环境:学校大力增强开源节流意识,争取各方面建设资金,加强学校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建章立制,修改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发展软实力;注重人才引进,强化专业教师培训,积极引导文化课教师转岗,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努力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不断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差异化发展思路,积极搭建专业建设平台,加强专业建设研究,逐步提升专业实力。
8.学校声誉获得新的提升
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宜昌市中等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200余项荣誉称号。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在全国交流,发展模式在2016年全省教育工作会上推介,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多次表彰,被市委和县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宜昌市首批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和宜昌市第三批现代化学校。